一般情况下,一所大学瞬间上热搜都不是什么好的事情,比如,教授骚扰女学生、研究生不堪重负跳楼、校长腐败被双规等。
上周末,南航就“爆”了!这个“爆”是真正的“爆”!它是由“爆”而引起的全民“爆”!南航将军路校区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验室发生爆炸,伤亡人数为11人,其中9人受伤,两人因抢救无效失去生命。
我们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南航材料学院的一位学生小杨(化名)是这件事的目击者,他在被合法新闻机构采访的时候还处于一种后怕的状态,因为他当时在材料学院的五楼,距离爆炸的实验室仅两层楼之隔。据他所说,三楼实验室的爆炸发生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剧烈。第一次只是轻微的爆炸,同学们基本上没有感觉。第二次声音就比较大,楼层的物品发生摇晃。第三次不仅发生了巨大的响声,而且伴随着浓烟。实验楼的学生在第三次爆炸之前就基本上转移到了一楼而且距离材料学院几十米远,在这几十米远的距离里,小杨成为整件事情的目击者。他亲眼看到,有学生从窗户逃出来,而且跳出来的时候整个人的衣服都被火烧没了。
事情发生之后,南航配合救援队展开救援工作,并且通过他们的官媒发布了信息。据了解,当地119从接警到救援结束也仅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事后的信息显示,发生爆炸的地点是材料学院的三楼实验室,而此次实验室爆炸造成了2人死亡,9人受伤。水火无情,那十一位同学当时的状况应该无比痛苦,但即便在如此努力地救援之下,还是有两位同学没能抢救回来,实在令人无比悲痛。不过具体爆炸原因目前还在调查当中。
事实上,高校事故可不止这一次。
7月27日,中山大学药学院,实验室在清理烧瓶内的未知白色固体, 一博士生用水冲洗时发生炸裂,玻璃碎片刺穿该生手臂动脉血管。7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学一化学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火情,现场一实验人员头发着火,后被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检查,诊断为轻微烧伤。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事故的原因是反应釜高温高压爆炸一名研究生当场死亡。这是目前通报的2021年的事故。
2018年12月,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进行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期间,实验现场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2018年11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一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爆燃,实验室大门炸裂,多名师生受伤。2017年,复旦大学化学西楼一实验室发生烟雾报警,同时楼内疑似发出轻微爆炸声,一学生在实验中手部受伤,无生命危险。2016年,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3名研究生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时发生爆炸,其中2人面部、眼部受重伤被送医救治。2016年,北京化工大学一化学实验室突然起火,未造成人员伤亡。
南航实验室的这一声响,也只是再一次给高校敲响了警钟。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应该成为高校师生的“第一堂”必修课!
会不会有人认为,南航作为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应该有资金、有能力在科研安全问题上进行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吧?但是,你是否发现,发生这些相对比较严重的科研事故的学校,往往是实力比较强的985、211高校!为什么,因为也只有这些高校才有实力、有足够的经费进行科研!否则,怎么能叫“研究型大学”呢?而“教学型大学”的任务就是“教学”,即使有一些科研行为,也是采用的比较成熟的科研方法,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低!也只有那些没有现成方法,仍然需要摸索的实验才具有相对较大的潜在危险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最著名的诺贝尔奖奖金的起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极度危险的探索中发现了现代火药,才积累起了这笔科研巨奖资金!想想,如果谁都能轻易的发明火药,那火药还能值钱吗?还会有诺贝尔奖吗?
当然,你会说当时的实验条件比较落后,安全性问题当然也就比较严重。目前的社会条件已经能够创建出相对更安全的科研条件。没有错,但是也要想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研究方向也更加精深,某些研究方向的危险也不是那个年代可以想象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思考,想想目前大家的环境就应该知道危险的可能性!
所以说,即使有条件进行科研环境的改善,也不可能完全杜绝科研事故的发生。但是,不能杜绝,不代表着就不需要采取措施降低科研事故的发生概率!统计学已经证明了,通过提高科研设施条件,合理的实验操作,严格的实验程序,都能够大大降低科研事故的发生!
这样的话,还能不断的发生科研事故,只可能说明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普遍存在问题。再结合发生事故的学校可以看出,这跟学校实力没有多大关系,你能说中科院没有钱?它可是最有钱的科研机构,这也只能说明,还是跟学校的管理水平有关。
很多人可能觉得,使用这些设备和化工品的人,可都是高学历,是硕士博士!但实际上,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上岗前培训,很多人还是没有系统的相关安全知识,更何况科研过程中还会出现不可预期的危险!如果再加上学生们的安全意识薄弱,不正确使用防护装备,不严格执行程序,那未来出现危险情况的概率是极大的!
通过长期的科研探索,科研领域还是总结出一套安全事故规律的。现代科学自从文艺复兴开始,至今已经近八百年了。无数的科研先辈们经历了众多的苦难,他们不仅向人类贡献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将科研过程中的艰辛记录在案。所以,既然已经有了这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每一所科研机构就应该将这些注意事项向自己的学生进行告知。包括为每一个理工科专业研究生,都应该系统开设一门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必修课,而且要考试、要实践,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进实验室的资格。不能因为是高知分子,就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拥有这些安全知识与技能。此外,每个学校还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安全专员,定期培训、监督,通过前期的投入和细致工作,把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当然,这些建议似乎根本无须多谈,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早已经醒目地挂在了各个实验室的墙上。之所以仍然不断出现这种悲剧发生,只能归咎于防护工作的懈怠。需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的责任方自然心里是明镜的,更不用说一旦发生这种事情后,相关实验室的负责人,也就是PI或导师,更是基本上要承担主要责任,未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前景可言。当然,这不适用于已经功成名就的大教授们。
似乎跑题了,这里要谈论的并不是科研事故的导致因素。因为科研本事就是一个未知的过程,各种防护措施也只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各种事故的发生概率。
我们这里要谈论的是,科研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未知风险的路途,并不象世人们所想象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即使没有实验的文学类研究,也可能因为浩瀚书海的查阅工作而身心俱疲,甚至过劳而疾。所以,无论是刚刚跨入科研道路,还是准备进入的青年学子,都要做好心理准备,这将是一个充满荆棘的未来。千万不要因为一些细微的问题将已经取得的成绩全部抹去,比如造假!那可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想想过去已经做出的付出!望众位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