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诺贝尔奖已经尘埃落定,各有归属。某些国家又成为了这次诺奖的大赢家。当然,这个东西不是一两天就能出成绩。由于诺奖的主要份量在于它的科学奖,而这个科学奖又偏向于基础科学,所以没有深厚的基础科学沉淀,是很难在这个奖上获得突破的!
基础科学不仅砸的是钱,还要砸的是“人心”!
“人心”?
很多人会疑惑,这个科学奖跟人心有什么关系?很抽象,也非常不容易解释。但是如果举个例子,大家带入一下,就应该明白了。
基础科学,就是需要埋头苦干,不受或较少受外界影响的学科。心浮气躁,是不可能出惊天动地的成绩的。就象苹果已经掉了亿万年,只有牛顿顿悟了万有引力;宇宙如此广阔,也只有到了爱因斯坦才总结了相对论,将宇宙宏观化。
科学就是这么神奇,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就是走不出这一步。这就是诺奖奖励的精神,也是不容易出现在人身上的东西。
尤其是在某些,人人都向往金钱的时候,是很难沉下心去思考问题的。某位叫王旭明的老师,就对此有感而发。这里先将他的感言展示一下。
今年的诺贝尔奖已经揭晓。我读一篇报道了解到,诺奖得主事先一点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获奖,既不要自己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报,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么独创和高明,更不存在拉关系、开后门等等,而是由有关专家提出推荐,且不通知科学家本人,再由权威专家评判,评判后,发布消息,所以得主往往事先一点不知道。想想如果要科学家自己上报、求奖,求人为自己发放诺贝尔奖,而且必须自吹自己的成果如何高明,同时还得贬低别人(同行)的成果,又是填表,又是上报,又是审核,等等,那么,这位科学家还高贵吗?人格还高尚吗?他还有时间和心情去从事研究吗?
这篇文章给我很大启发。想想我自己一辈子不知参评和获得过多少奖,那种又想得到、又不好意思自吹自擂、但不自吹自擂又怕得不到的复杂心态,事后无论得到与否,都为自己的无耻行为羞愧难当。我觉的,无论诺奖评选是不是这样的,我们都可借鉴这样的评选方式和方法,一律不用自己填表和单位推荐,坚决杜绝自吹自擂和贬低他人的行为。能不能今后各种奖项评选取消自我推荐和单位审核,纯客观地评价作品,不通知作者也不用其自述,评出后再适当地考虑其它因素。当然完全照搬别人的评奖方式方法也不可取,但做适当改进,增加我们奖项的公开公正透明,使其更加服众并有良好的社会导向。
这里面让世人看到了什么?可能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本质的东西应该都差不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不知道,因为知道也没有用,不如不去操心。但是既然如此了,其实也就不需要太在意诺奖了。毕竟不到八百万的奖金,对于已经站在那个位置的那些人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他们绝对不会象日本
田中耕一,其研究成果于1985年就在日本国内取得了专利,其所在公司奖励他了1万1千日元(约700人民币)作为补助,而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奖金高达3250万日元,差不多是他当时年收入的5倍。这是一种什么心态?估计诺奖级的心态,是很容易被社会淘汰的。
所以,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形态,才造成了诺奖级的成果极难出现。当然,不是不可能出现,而是某些因素极其盛行,分散了大家的精力,自然就不容易再专注于基础科学。
什么因素?故且称之为“学术厚黑学”!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夺,有争夺的地方就有厚黑。学术圈也逃不脱这个因果律。厚黑学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很耗时间,很耗精力。如果一个人把精神头儿都放在这上面,估计也就很难再做学问了,更何况是最精深的科学!
好了,剩下的大家就自己去领悟吧,相信凭着国人在此方面的天赋,应该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