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干什么?
当公务员,进企业,但最多的还是就职于大学或科研院所!即使是前两者,也多是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岗位,比如企业的研究院、政府的检查职能部门。
今天聊的还是博士最大的就业渠道——大学!关于什么呢?是关于最一般的大学与博士的就业关系本质!
这一定会让大家大吃一惊,博士还能与大学有什么关系,博士就是去大学教大学生嘛,有什么好聊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可真不见得全是这种传统观念。
为什么这么说?这主要还是与两个关键点有关:“大学等级”与“博士自我定位”!
大学等级促使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
看到这个关键点,估计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上天天讨论的985、211、双一流大学排名,天天吵着科学家的成果,天天争论着SCI论文的造假,就可能明白个大概。
首先,大学等级是天然存在的。存在即合理,为什么分等级,其实就是在分配归于大学的资源这块“蛋糕”的权力!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都会将资源重点向个别大学倾斜,比如美国的AAU、英国金砖五校、澳大利亚八校联盟、加拿大U15,中国的C9等,他们一般会占据着国家科教投入的大部分蛋糕;而其它众多的大学只能从剩余的部分里分到一杯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大学的等级差别所带来的待遇差别!
其次,理解大学真正用处是什么,就能明白大学等级怎么出现的!
教本科生,仅仅是大学的一个小任务。大学更大的任务还在于促进社会的前进;而科学技术正是代表社会前进的基本属性!如果一个没有新科技出现的社会,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早晚会出现社会崩溃。看看人类发展的中早期,人口一旦超过社会承载能力,必然出现大的社会动荡!所以,可以明白大学真正的重任了吧。而且,科研也是有传承性的,这就是研究生教育,毕竟科学家都有老去的一天。他们之所以被授予“教授”头衔,就是要求他们将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也要传承下去。
那到了这里就应该理解,国家对大学的科教投入,不仅仅是教育培养大学生,更重要的还是“科”这一重任。这个“科”可以呈现多种特点,但本质上这些特点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现在最流行的——大学排行榜。为什么大学排行榜能与“科”挂钩呢?
现在人们都在关注大学的排名,因为排名代表着大学是否有分大份“蛋糕”的权利及其份量。至于“蛋糕”分的多的大学,它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研究型大学!研究的是什么?这个结果就是大众所知的“科学技术”!但是能对公众展现的科学技术一般都是相对滞后的表现,比如新型药物、火箭、飞机、高铁,这些其实都是科学的最终成果。
科学最早呈现的形式都是学术论文,就是现在人人皆知的——SCI论文。最早的科研成果,都是为了最后的社会应用。例如研制一款新抗肿瘤药,它的起始是需要从肿瘤起始研究,肿瘤细胞的分子水平的发展机制,到最后药物能确切的对肿瘤起作用。每一步都需要成千上万的实验研究来探索,而每一个研究都可以总结成一篇SCI论文来发表。所以,大家应该明白SCI论文对社会的重要性,也就明白SCI论文对大学的重要性。因为大学SCI的成果越多,社会才会认为你做的贡献越多,而下一轮分给你的蛋糕也就越多!
由于大学“科研”属性的出现,就成为大学之间对比的一种直接量化标准。而众多大学的“科研成就”必然不可能完全相同,这就导致了大学等级的出现,如最盛名的“常春藤联盟”!这个等级是非常严格及排外的,不合格是不带你“玩”的!
而“科研”既然成为大学等级水平的评比标准,就必然要有一个客观指标。作为国际统一学术标准的SCI论文,也就成了天然的大学排名基本依据!就象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一样;大学的排名依据天然就是SCI论文!当然有些人会说SCI会消亡,这完全是可能的,但取代它的也不过就是起另一个名字的SCI而已。
我们以前也有一个逻辑链,今天再来看看。
优秀学生报排名高的大学——排名高的大学的学生更容易就业或者从事科研——排名高的大学毕业生垄断盈利高的行业——排名高的大学更容易招到创新力强的研究生——排名高的大学更容易找到企业合作——排名高的大学更容易吸引政府的教育投入——有钱就可能吸引水平更高的教授/博士加盟——水平更高的教授/博士才可能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及发表影响力更大论文——科研论文与教授数量是评价大学排名的最重要的两个标准——科研论文与职称是申请国家科研项目最重要的参考依据——科研论文是晋升教授职称最重要的依据与标准——科研论文成为评价一名大学教师水平的最重要标准——科研论文决定一所大学的排名及未来发展前途——科研论文成为一所大学最看重的评价标准!
从这里,我们就会对大学排行榜怎么来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从现实意义上看也知道它真的是很重要,它对学校的未来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对大学排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大家也可以一目了然。
博士职业生涯自我定位与发展方向
我们都知道,任何两个事物之间之所有相互依存,是因为他们是互利的关系。那么大学与博士之间的关系,即博士在大学就业本质也必然是互利才行。大学为博士提供工作岗位,以实现其人生价值;博士利用大学提供的平台,做出能够促进或维持大学发展的成绩。如此,博士才是大学需要的博士,大学才能长期生存为博士提供安身立命的场地!
大学的成绩不外乎两个——教育与科研!社会上对科研的定义基本都很明白,但对教育还存在着一些偏差。以往,大学的教育就是培养本科生,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发现大学的基本功用及分类趋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全美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其建立的宗旨就是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科学。至此,美国的大学正式开始转型,分为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前者即是以AAU(美国大学联盟)为代表的、工作重心以研究为主、研究生教育比重超过本科教育的大学群体;后者就是其余以本科生教学为主要工作重心的大学总称,当然这部分大学数量占据着全美大学总数的绝对比重;想想全美四千多所高校,AAU却只有62所,其中两家还是加拿大的。
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会分成这种形式?道理很简单,这两类大学的维持成本不同。想一想,如果每所大学每年的财政预算都是相同的话,大学与大学之间还会有什么区别?既然预算不同,那大学的职工数量、研究生与本科生规模、实验室也就会存在着差异,大学与大学之间的最终成绩也是不同的!事实就是,研究型大学的运营成本远远高于教学型大学。想想那些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的大学,本科生仅仅需要讲师动动嘴就可以;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却不仅需要教学,更需要配套实验室的大量投入才行。而即使一座小型自然科学实验室的建设也是动辄几百万美元,每年维持费用也需要上百万美元;大型的国家实验室更是以亿美元来计算建设与运营成本。
国家在教育与科技上的投入是有限的,所以能支持的研究型大学数量也是有限的。国家会选择哪些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来支助?很简单,谁的既往研究成果多、成果好,就选择谁作为国家认可的研究型大学来支助!
这样,结果就出来了,方法简单粗暴,研究成果就是以SCI论文来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而成果越好,SCI论文的影响因子也就越高,研究人员晋升教授的机会也就越大,再次申请国家科研支助的机会也就越大,大学也就越喜欢招揽成果越好、越多的研究人员加盟!
另一个循环是,大学的教授越多,在全社会的排名就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对学生及家长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招生效果也就越好!
至此,大家应该明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需要的是什么工作人员!当然,美国大学的教职人员已经基本实现全员的博士化规范,那博士们如何分流?对于科研素养高、能力强的博士,自然就分流到了研究型大学,或者是具备较强科研实力学院的普通大学里;而在科研方面发展不太顺利的博士,一般只能分流到以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占全美高校绝对数量的教学型大学,比如地方性大学、城市大学、社区大学。
即使是在研究型大学内部,也存在本科学院与专业学院的差别。在前者工作,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比如某些人所谓的“终身教职”;而“终身教授”一般只存在于专业学院。一定要明白,“终身教授”一定是“终身教职”,而“终身教职”却未必是“终身教授”!能给一个新博士的“终身教职”,起始一般只可能是讲师;而要晋升到“终身教授”,他需要大量的科研成果作为“买路钱”才行。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走美国的老路,毕竟现在还没有发现更好的大学发展路径。但中国的情况还不完全等同于美国,因为美国没有国立大学,所以从原则上来说,美国的大学在国家层面上竞争是公平的。但中国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分蛋糕的大学都是公立的,更重要的是层级太多:国家、省、市三级权属。这样,大学的资金来源与分配就更混乱了,造成各大学最终分得的蛋糕也不确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所大学都想获得更多来自国家的支助。
现在中国的教育科研经费分配已经较以往改革不少,尤其是省部共建大学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已经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国家支持。所以既然大家都看到了有机会,各个大学就都开始争先恐后的争夺国家教育经费这块大蛋糕,重点大学、211、985、双一流就是不同时期分蛋糕的最终等级结果!当然,这些支助经费的多寡最终促使大学的分级确定下来:研究型大学、研教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一般为国家直属院校,研教型大学一般为省属重点大学,教学型大学一般为省属非重点大学与市属大学。
每所分得蛋糕的大学其实都是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结果,从实质上来看,已经分得蛋糕的大学在发展上已是殚精竭虑。招院士、招长江、招杰青、招优青、招海归、直接挖其它大学的墙角,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本校的综合实力。而所有这些实力的基础仍然是——科研!但在实际中以上这些行动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已经被主管部门所反对。这样,招聘博士,尤其是招聘高水平的博士就成为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方法!
科研圈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再一细分到具体学科门类,圈子就更被具体化。每门学科的重要学术期刊就那么几本,每年其能发表的学术论文就那么几篇,主要来自哪个机构、哪个科研团队是一目了然。所以,每年能够成为自由流动、高水平的博士就那么几个人,在僧少粥多的情况下,哪家大学提供的“粥”多,“僧”自然就愿意去哪家!当然“粥”不仅多,名头也响亮的大学,也会吸引“有能力的僧”的青睐!给同样的薪资、同样的科研启动经费、同样的起始职称,在相同的“粥”面前,很明显C9有更大的吸引力。所以其它985或211或双一流大学要想在招揽方面不落后太多,也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学校会给出更高的职称,更高的科研启动经费,薪水虽然未必多,但额外的辅助支持却高出一截。这样,其它大学也就有了吸引优秀博士的能力。君不见,某些大学给优秀新毕业博士直接以“特聘教授”职称!当然,现在北清复交这类大学,已经极少直接给新进博士“特聘正高”了,毕竟它们有更大的挑选余地在全球进行筛选!
回过头来再说,各个大学对新引进的优秀博士予以如此优厚的待遇,这一般都是在大学人事层面上进行的招聘,因为这个待遇是需要大学进行批准的。这相比较于通过院系教研室普通招聘入职的博士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后者一般都只能按照传统的薪资标准来计算报酬。一般来说,相同职称下,教研室普通新进博士的总薪资不足学校层面人才引进的新进博士的一半!而且事实上,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职称也是不同的,薪资相差的也就更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回到了文章的主题——大学人事制度“二元制”!
由于中国的大学还没有完全按欧美大学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所以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是在一起的。而欧美早已完成了本科学院与专业学院的分离,虽然专业学院的教授也会去给本科生上课,比如我们可爱的、拥有“讲座教授”头衔的颜教授!虽然从外表形式上中国大学的本科教学与专业学院没有分离,但这从来难不倒聪明的中国人民。每个院系的职工,已经自动分为了教职人员与教研人员。当然为什么不分家,想想其实不难理解;毕竟一分家,同一个院系人员也就分了三六九等;对外宣称就是本科学院与专业学院的差别,估计没有人会自愿去本科学院!
因此,在现有教研室模式下,教学职位的普通新入职博士,就需要承担本科生的主要教学工作;而教研岗位、尤其是直属学校特聘的人员,就基本上是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毕竟学校花这么大价钱把你引进来,可不是要你简单的上几节课而已,对你的基本要求是每年要出几篇SCI论文!
看看在计算大学排名的因子权重上,大学本科生的教学、毕业率的权重有多低!而一位教授,一篇SCI论文、尤其是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一下子就可以让评分明显的上升!而给本科上大课,却很难直接体现在评价标准中。在大学排名榜上名次的大大提升,就可以作为学校综合教研水平取得飞速进步来进行大力宣传。实际上,看看近几年几所突飞猛进的大学,基本上都是所在地经济发达,当地对高等教育极度重视,校市两级共同支持人才引进而获得的最终成绩!而这些引进的人才无一不是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发表过数量巨大、影响因子高的论文的存在!这也是大学发展速度如此亮眼、成绩如此斐然的原因!这也是一种很“简单粗暴”的大学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大学以SCI论英雄的客观事实!
至此,大家应该明白了博士毕业后对自己进入高校工作的定位,能者多得依然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再加上中国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本科学院与专业学院的分离也只是早晚的事情。本科学院的教师由于要承担大量的本科生教学工作,在工作时间之内就难以再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不过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为你自己没有展现出自己拥有很好的科研素养——SCI论文,在起始你就落后于起跑线!当然,本科学院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也会跟上,副教授还是会根据教学年资以授予;但“正教授”基本上只可能给予专业学院的教研岗人员了!不排除某些年轻教师出现逆袭,毕竟科研岗及其职称代表着巨大的利益,非常有吸引力!当然高校为了提高广大博士积极性也是配合的,留下了一条逆袭通道——师资博士后!再给你一次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机会,当然有时间限制——导致压力很大!
由于博士的岗位及收入的巨大差别,相对于同年龄本科生们的收入将不再有相当多的优势,尤其是就业期望值的下降,如北京上海的高校基本没有开放职位,只能去高中工作,而二三线城市又不能为博士们提供未来的期望值,这势必改变当前博士研究生的申请形势。
当然,未来攻读博士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少,还是不能盲目去猜测。毕竟,每个人的追求是不一样的,某些人就是为了北京上海的工作与户籍才追求高学历,那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也未尝不可。而真正立志于科研事业、且具有潜力的人攻读博士,也符合博士教育的本质。但是对于后者,虽然可以对自己很自信,但是你不知道的是,科研过程不仅需要个人素养,还需要“运气”!毕竟,科研圈里与你持有类似想法的人可不在少数哦!
至于如何让自己能够更好的把握自己的未来,即使“大气运”没有落在自己头上,也能让自己杀出重围,我们会在以后与大家共同分析探讨。当然,如果你认为你能象颜教授一样有“大气运”傍身,CNS如探囊取物一般,完全可以当这篇文章就是打发时间的笑谈!
(本篇文章由作者卜算子全权授予EETC管理,任何转载请注明出处,EETC保留全部追责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