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结果就要快出来了!
现在学术界绝对是唏嘘声一片!
为什么?很有可能你会说:我的心情其实很平静!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但真实的情况确是如此吗?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不知!
有些人在反思,自己也发了不少文章(一作有20多篇!?但有几篇SCI?),在基金申请上却连续折戟,难道写基金申报真的是连门都还没有入?我可是平时踏踏实实做试验,就是写文章、写基金的时候也是认认真真的写;但就是别人对自己的基金本子评价往往是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地方(脑子没开窍?)!
而某些同事,平时看起来好像并不专注于科研,科研成果似乎也很有限,但这些人却能连连得中!太神奇了!难道这里有猫腻?
所以坊间有这么一段评论在流传:
真正靠自己评上基金的人都认为是公平的!
而靠关系、靠打招呼评上的人那绝对是不会大肆张扬的!
而喜欢发牢骚、且非常努力但最后却没有评上的人最有可能跑出来说基金评审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事实真是如此吗?
怎么说呢,上面讲的情况可能有部分是事实,但大局面上不可能是真的!
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是目前来说相对最公平的!
为什么这么讲?这要从基金评审的政策上来分析。这真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以自由申请,就说明大家都有机会。然后就是网络评审,也相对很公平了;5位随机抽选的来自全国相关专业的评审专家,对于一个小年轻来说,你的能量不可能认识全国专业内的所有专家,更不可能让他们听你所用;因为那样的话,你比主委都厉害!所有的项目根据网络评审意见自动分级,根据每一个项目的评审意见,赋予“优先资助”、“可资助”和“不予资助”;其中只要有三位评审给出“不予资助”,就代表你直接出局;这种情况,一般就代表你的基金申请问题较多!这一关过了,才能进入“上会评审”阶段!
“上会评审”阶段是由人的主观因素决定的环节,就有解释不清的地方;当然能进入这一步的科研人的水平基本上也不差了;毕竟已经过了五位网评专家那一关了!
今天主要就“网络评审”阶段的基本原则进行一些解说,其中的内容未必就是正确的,毕竟没有绝对正确的东西。
首先大家要知道,“网络评审”阶段的网评专家都还正处于上升期,手里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在进行,因此他们基本上是比较忙的;毕竟再厉害的大牛就是上会评审了。而评审工作又是上级交付的、严肃的工作,最后的评判结果也必须是在外人眼里挑不出毛病,这是他们的基本原则;所以他们一定会按“最一般的客观评判标准”来进行粗筛。
那什么是“最一般的客观评判标准”?很简单,就是一“纸”当关,万夫莫开的——“学历”与“论文”!它们都是“纸”!
在当前全球互联网、大数据统计下,这两个客观标准想造假、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
学历原来还有可能,君不见厦门大学事件!以往是利用国内外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进行造假,现在只要在相关学校的官网上一查就可以;最复杂的也只需要发一封电子邮件就能获得学校的回复,毕竟造假也是会影响冒用学校的声誉!
而SCI论文,只需要把论文名字在搜索引擎上一粘贴就行了,就是这么简单。当然,这里默认的是只要能被期刊接收,就说明论文是“真实的”!至于以后是否被期刊撤稿那只能是后话了。
所以,这两个环节基本就能将条件是否合格,水平是否达标进行一个基本的排查。
大家想想,这些最客观的条件会给网评专家一个最直观的印象!
现在要想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历条件很简单——那就是必须有博士学位!否则,你就去申请自己所在省的科研项目吧!没办法,这是硬规定。试想一下,如果你没有博士学位,评审基本上就会认为你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科研训练,还怎么能打动评审呢?
水平如何判断?既然是客观标准,就还是以大家都容易接受、且容易比较的标准来对比——SCI论文!毕竟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再加上欧美期刊相对来说还是要干净一些,国内的核心期刊就不在此讨论了。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申请人通过的概率也越高。因为能发表CNS的作者,水平再差,做个课题也应该能发个3、4分的文章!现在的青年基金最后要求的成果至少是1、2篇SCI论文,如果你都没有发表过这种级别的论文,你怎么让评审相信你有这个水平?所以,没有这个条件的人,赶紧去给大牛们打几天下手,争取发个第一作者的文章救救急!谁让你读博士期间不完成博导对你的要求呢?现在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基本上都要求SCI论文,实际上这是导师对自己学生的负责!起码让你这时候就能有一两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以后申请基金时也就不会因为没有论文而抓瞎!所以,年轻人应该庆幸他们有严格负责任的导师!
有人会问,获得的奖项是否有可比性?这里想说的是,有可能!
首先,国家级大奖能参评,但不会成为低级别基金的参评标准,因为这些获奖人已经不屑于和小年轻们争夺青年与面上项目了。能拿部委以上奖的成果,哪个不是一堆SCI论文傍身;而有这些成果的人申请的基本上都是重点项目以上级别。
其次,就是各省的奖项不容易横向对比。你不能说这个省的科研大奖就比另一个省的分量足,这很容易造成各省之间的矛盾,这绝对不是国家基金委的领导们愿意看到的情况!
所以,对于最受广泛关注的青年基金与面上项目,学历与论文就是初筛的客观标准。如果你没有博士学位,如果没有数篇SCI论文傍身,基本上就不要想青年基金了,因为你基本上无法入网络评审们的法眼!当然级别稍高的面上项目就更不要想了!
根据以上情况,大家可以很直观的发现,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是985院校或者211高校的教研人员,由于这类学校教研岗位现在只要博士了,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处于学历的统一起跑线。其它各省管的重点院校,其教研岗也基本上要求博士。而对于水平再往下的教学型院校,其本身在科研方面就短腿,所以在基金的争夺上基本上处于难有出彩的地位。
对于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来说,前者与非医学类高校的状况基本一样,但现在科研已经向临床方向倾斜,所以作为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医生,现在的学历要求也是非常的高,基本也在向博士化方向发展,这样学校对他们申请国自然的要求也就顺理成章。医生们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看看各省的三甲医院,基本上都已经成为各医学院的附属医院了。不过想想也是,哪家医院不想让自己的医生挂个“教授”头衔!
当然,对于地方上的、非教学医院来说,其医生很多都没有博士学位,也就无所谓高深的科研了!当然,你可能会反驳,但你毕竟不是爱因斯坦。所以,这些医院基本上不会加入国自然基金申请的竞争!
如果这两个客观指标都达标,那评审就会仔细看看标书了。而标书的科研构思就成基金申请的最后的一道枷锁!实际上,几位专家也就是根据这部分来打“优先资助”或“可资助”的成绩!
关于“科研构思”以前已经讲解过相关的注意事项,这里也就再简短的总结一下。
那就是如果你没有一个“短小精悍”、且容易开展的科研计划,你的标书基本上就会被毙了!当然这不包括973或863项目,这些项目是越庞大越“好”!
所以,能提出一个立意非常吸睛、计划比较紧凑的项目,这是非常考验科研工作者能力的事情。这需要有大量的科研工作经验,因为很多科研思路都是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某些问题而引发的突发奇想。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是提不出来让人眼前一亮的科研论题的!
所以,这就可能是为什么某些人辛辛苦苦的写基金、做实验,但就是中不了的原因!
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好的科研构思。他们可能在读博期间,由于有博导的科研构思,才能按照思路做出能够毕业的成绩,但自己却不总结经验教训。当等他们自己独立做科研的时候,还没有达到他们导师的水平,也不能独立提出足够好的科研思路!这就说明为什么论文中的通讯作者更重要的原因所在!
综上,大家应该明白,要想提高申请青基或面上的中签机率,就必须保证“学历”、“论文”、“科研构思”这三个重要因素的实现。你是否已经实现了?实现就说明基金在向你招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