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大学附属医院的中级职称人员在科研中“先天劣势”

特约评论:浅谈当前中国医学制度对中级人员职称晋升的影响
2019年4月16日
特约评论:中级职称科研工作者都是“超人”!?
2019年4月18日
Show all

首先要明确的是,既然是大学附属医院,就一定要达到“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口号才行!并且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必然促使中级工作者前进。

做科研就是“洒钱”!因为科研前景就是未知数,你不清楚结果在何处,就只能不断的向前探索。这个过程就是消耗极大!

科研所需的费用所有人都清楚。曾经有过新闻,某中国二本大学里面的中级职称讲师,为了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自掏腰包,几达年薪一半!多么可爱又“可怜”的人啊!为什么?当前是自己的前程,但这一点都不可耻,因为他是在奋斗!

但这不可能是长久的。所以,中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非常明白中级职称的培养。如果一家科研机构没有一套自己的培养体系,单纯的靠从其它单位引进,那这个科研机构是不可能强大的!而恰好说明“其它单位”拥有着更强大的教育科研实力,因为它们能培养出来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去“支援”同行!所以,各大学也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比如,博士毕业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就是中级职称,但是直接申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高校一般会按照双重培养制度,让博士先进入本校的博士后流动站;在这里有博士后创新科研起动基金,是专门为博士后建立的;再加上各单位的配套经费,基本上足够一名博士后在出站前积累一定量的科研成果。这时再申请青年基金,甚至面上项目的成功率就更高了。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这条道路仅适合于大学与科研院所,对大学附属医院的中级职称作用甚微!为什么?还是工作性质决定的!毕竟医院临床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临床治疗,这必然造成了从事科研教学方面的时间不足。这已经比大学基础研究科室的中级处于劣势。更何况,高校的教员学历基本已经全部实现博士学历化;而医院的学历配置还远远达不到,即使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线医生都没有完全实现博士化,更不要说各级基层医院。而没有接受过博士教育的医生,本身在科研方面就短腿,这就是先天缺陷。即使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医生刚入职,也会因忙于临床工作适应与规范化培养,造成科研工作时间分配不足。

所以,大学附属医院的中级工作人员,尤其是新进员工,虽然基本上都是博士学位,在申请科研基金方面仍面临更大的挑战。即使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课题审批时已经向临床科研方面进行倾斜,但相对于基础科研的人数,医院的工作人员规模远远超过基础科室。

在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单凭临床中级自己独立申报成功的机率极低;除非你在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运气极佳,得遇名师,成绩斐然,SCI论文数篇;那你凭借这些优势就可以在这场“无声的战斗”中胜出!

如果基本没有这方向的优势,尤其是临床技能型博士研究生,虽然博士阶段学习内容更有利于你找到更好的工作,比如到重点大学附属医院及省人民医院,但这些医院已经基本全向研究型医院转型,科研是职称晋升的主要标准,没有科研培养怎么出科研成果?当然,攻读临床技能型的博士研究生基本上都是“超人”型的人才,精力充沛,头脑精明,相信能够凭着自己的能力独自闯出一片科研天地!

而且办法还有更多,如与同科室的高级职称共同申报课题,虽然基本上是不可能当上“主持人”;不能当“主持人”,就说明论文是基本不可能当通讯作者,但凭借日常临床工作能力,课题领导一般基本上会按顺序给予第一作者位置!当然,可能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只有当主治医生晋升为副教授,才拥有独立的资格;在此之前,依托于科室里某一正高或副高导师,是必然的策略!

所以中级职称是干的最多,拿的相对最少的职称。虽说年龄在那里放着,年轻就要多干活;但年龄是在增长的,你也不可能一直让自己处于“中级”的位置!发现劣势就必须及时弥补,早日晋升“自由”天地。

 

(本文归SCIsoon所有,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回复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